老家的火龙舞起来啦——初二14班 杨毅
每年正月里,我的老家安徽那边特别热闹。那天晚上我跟着表哥往村口跑,远远就看见一条金光闪闪的"巨龙"从山路上游过来,灯笼晃得人眼睛都亮了——这就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跑龙灯!
听爷爷说,这个习俗可有八百年历史了。宋朝时有年大旱,乡亲们用竹子扎成巨龙求雨,结果真下起了大雨。后来每到过年,大家就扛着龙灯走村串户,祈求平安。做龙灯可有讲究了:竹子必须腊月砍的,说是能带来好运;灯笼纸要糊十二层,代表十二个月;龙头眼睛还要专门去庙里开光呢!
今年寒假我亲眼看了扎龙灯。村里的王大爷带着年轻人坐在祠堂门口,青竹篾在他们手里像面条似的弯来弯去。最神奇的是龙头,光胡须就用了一百多根细竹条,眼睛是水晶做的,晚上还会反光。我伸手想摸,表哥赶紧拦住:"开过光的龙头不能乱碰!"
初七晚上七点,锣鼓突然炸响。二十多米长的龙灯"活"过来了!打头的人举着龙珠,后面的小伙子们扛着龙身,踩着鼓点开始"画八字"。整条龙忽高忽低,灯笼晃得像跳动的火焰。经过我家门口时,龙身突然往下一沉,龙头却高高扬起,烛光把墙上的影子拉得老长,像要飞上天似的。
最刺激的是过村口的石拱桥。龙灯要在三米宽的桥面上转三个圈,扛龙身的小伙子们喊着号子,脚步又快又稳。灯笼里的蜡烛明明晃晃的,可一滴蜡油都没洒出来。桥下看热闹的小孩都屏住呼吸,直到龙尾巴顺利过桥,大家才欢呼着放起鞭炮。
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在外打工,但每年春节还是会回来扛龙灯。去年他们还搞了新花样,给龙灯装上电子灯带,天黑后整条龙变成五彩的,拍视频发到网上可火了。不过王大爷总念叨:"还是竹篾灯笼有味道,那火光里有祖宗的温度呢。"
看着手机视频里飞舞的光龙,我突然明白,这不仅是热闹的表演,更是把散落在天南海北的家乡人,用一根看不见的线串成了串。就像龙灯身上的竹篾,经过祖祖辈辈的打磨,才变得这么柔韧又结实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