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尖上的春天——初二6班 陈佳怡
清明前几天,艾草上还挂着露水,,奶挎着竹篮走到石阶边,用手轻轻折断嫩草,碧绿的汁水沾染上她布满沟壑的指节,我蹲在一边,看春草在和风中伸展,忽然想起八岁时的春天。
那是我第一次跟着奶奶学做青团,老屋的火灶烧得正旺,升起的白雾萦满整个厨房,奶奶将洗净的艾草放入容器中,木杵捣碎艾草时迸发出清苦的香气,将汁液融进糯米中,揉成一个如翡翠般透亮的面团。
奶奶握着我的手,教我感受面团的温度变化,糯米在木案上延展成碧玉,裹进豆沙时总会从指缝里溢出甜蜜,我们便相视而笑。
青团表面渐渐褪去青绿,沉淀成墨绿色,当奶奶将木屉拉开时,屋内霎时腾满了雾气,青草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。奶奶说每个青团都要形成十二个褶,就像十二个月对逝者的念想一样,那时我还不懂,直到她将第一个青团放在爷爷的照片前时,烛光投下的影子在相框上晃动,我才明白清明的意义不止于春色。
此刻,我蹲在石阶边,又闻到了艾草的气息,我知道午后的厨房里又会氤氲着白雾,木杵捣碎的不只是青草,更是绵延千年的光阴。青团在嘴里化开,苦涩与甘甜交织的,是生者与逝者永恒的对话,有青团在的地方,便还是春天。
微风拂过,木檐下的风铃叮铛响着,惊起歇脚的麻雀。奶奶的发丝在晨光中拂动着。
在这个万物春意的时期,递我以青团,将甜蜜留在回忆中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