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学生天地>学生风采>活动风采>佳作欣赏> 详细内容

江河咏叹,千年织锦——初二8班 曹费雨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6-06 17:27:0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南通枕江而熠,明珠含波生辉,两千年的移民迁徙与江海碰撞,在这里谱写出独特的文化交响。这座“据江海之会,扼南北之喉”的城市,用民俗记忆书写着中华文明的一锦素囊。

节气的纹路

五岁那年立夏清晨,姥姥轻轻用鹅蛋碰醒我。她与母亲一同搓揉红绳,被串起来的蛋壳转身变成了茜草色,满面笑容的姥姥将其挂在我胸前,叮嘱我今天要好好戴着。据说是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灵石,能赶跑痊夏病。灶台上陶罐包着元宝蛋咕嘟作响,沸涌间咸鲜直钻心头,醇香如绸缎缠鼻,屋外的小花狗也摇着尾巴冲进来,迫不及待地蹭着我的脚腕。我一边咬着带茶香的鸡蛋,一边看着檐下新挂的艾草随风摇曳和门楣上褪色的“五夜元宵”灯笼,还留着正月烧枯草的火星味。沉浸在美味中的我认为,每个节日都该有特定的味道,就像端午必定弥漫着香囊里的白芷香,立秋傍晚必然要蹲在田埂听爷爷念"朝立秋凉飕飕"的谚语。

手艺的温度

古镇的青石板路印着我七岁的脚印,邻家兰婆婆用镂空花版往土布上刮浆,浆糊干涸处便绽出白梅图案,幽幽散发着蓝印花布的清韵,醉人余韵萦怀。最难忘的元宵节前夜,我和小伙伴挨挤在戏台斑驳的帷幔后,看见演员往脸上勾画金蛇纹样。水袖泼墨般卷起,一翻一挥间夹着惊叹痴迷的瞳眸。掌心贴着奶奶缝的疰夏香囊,听江风穿过板鹞千孔,在运河两岸纺成半阙温软吴谣。

方言的根系

竹哨的谣曲伴我到了十岁,酿成思念的韵脚。在难得的假期里,爷爷最爱带着我还有几个堂兄妹去镇上的老茶馆:浅啜藿香茶,唇噙玉露;慢斟欢喜团,盏落金波。混着江淮官话的南通话在茶馆里此起彼伏,争论节气的不在少数:“春分麦起身,一刻值千金”“白露天气晴,谷米白如银”。窗外,新芽衔着晨露轻颤,嫩青芽尖挑开薄霜,将绒光细细织进三月烟雨。

今年再回故土,特意爬上狼山。俯瞰夜色中的南通城,运河如银链串起璀璨灯海。江风送来远处轮船的汽笛,与风中残存的哨音应和。我突然明白,这座城的精魄不栖于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而在姥姥熬煮的元宝蛋中,在少年放飞板鹞的指间,在古老琴弦震颤出的新声里。就像蓝印花布,底色是千年的靛青,却永远拓印着新的花枝。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